生於聾人家庭飽受歧視 90後立志助弱勢童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6/05 23:54

最後更新: 2018/06/07 16:23

分享:

分享:

朱寶玲(左)和黃嘉琪(右)獲選為今年傑出學生,二人指獎金會留作進修之用。

職業訓練局(VTC)昨日舉行「伍達倫博士紀念傑出學生獎勵計劃」頒獎禮,21歲修讀幼兒教育的朱寶玲是其中一名獲獎學生。

朱的父母均是聾人,她聽力正常,但成長過程中仍飽受歧視和學習困難之苦,令她立志通過義工服務及教學扶助弱勢學童,令社會重新正視聾人子女的需要。

成長於聾人家庭的寶玲,與家人日常溝通以手語為主,她笑言︰「手語才是我的母語。」惟因手語文法與中文有異,令她小時候學習十分艱苦,尤其是理解文章和寫作時常會碰壁︰「例如講生日快樂,手語文法是『快樂生日』;問人食咗飯未,手語文法是『飯食咗未?』令我很混淆。」

寶玲指,聾人家庭中的健聽子女是最受忽視的一群。「聾人協會專注聾人需求,但健聽子女缺乏與父母對話溝通,言語發展較差,導致學習困難,容易有社交、情緒問題,其實亦需要幫助。」她續指,聾人社群習慣以「拍打」、「拋物」或「熄燈」呼喚對方,亦常會令人誤解這是「無禮貌」的行為。

寶玲自言習慣獨立,她說︰「父母連簡單的數學題都教不到我,偏偏對我成績要求好高,以前成日鬧交。」但她受做社工的表姐影響,通過參與義工活動後,與背景相似的聾人子女互相幫助,思想亦變成熟。今年畢業的她,已立志未來再進修特殊教育或言語治療課程,希望日後可幫助弱勢學童。

同為21歲、修讀演藝造型設計的黃嘉琪是另一得獎者,她立志未來創辦社企,通過唱歌、舞蹈等藝術形式,助港人改善心理健康。「我曾做探討青年自殺問題舞台劇,成功令朋友振作;在『免費抱抱』活動中,獲途人感謝,從中獲得力量,令我覺得很有意義。」

伍達倫博士紀念傑出學生獎勵計劃在2006年設立,每年選出9名傑出學生;相關學生需在學業、公益服務或校外活動表現出色;獲選者每人可獲1萬元獎學金。